close


趴趴拍日期:2009.12.03


拍完士林官邸菊展後


搭著捷運來到萬華,跟著指標走往龍山寺


10多年沒來龍山寺拜拜,真的很陌生


尤其是~剝皮寮藝條通到底在哪?我也不知!


哈~方向感不錯的我不但走對方向


還找到了剝皮寮的故事


那天~發生頭痛所以逛的不是很詳細


跟著我的相片一起走一趟電影~


艋舺~的拍攝點剝皮寮老街





台北龍山寺16日開始讓民眾點光明燈,首日點燈人數就擠爆






艋舺,又稱文甲,今名萬華,為台北市發源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番社的故址大溪口,


即今之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清雍正初年(1723),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


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地搭建茅屋數棟,販賣蕃薯為生而漸成小村落,稱為蕃薯市,


由於當時平埔族人係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農產品與漢人交易平埔族人稱獨木舟為艋舺,


此為艋舺地名之由來。


龍山寺和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並列為外國觀光客來台灣旅遊三大勝地,


民國七十四年(1985) 為政府列管保護之國家古蹟,近年為服務廣大信眾及觀光客,


除加強維護古蹟外,並增設圖書館、地下公廁、文物館、庭園瀑布景觀及夜間照明等設施,


並辦理青少年獎助學金、成年禮、社教活動、急難救助、冬令救濟、醫學佛學講座、


心理輔導等活動,用以宏揚佛學、普濟眾生、提倡社教、敦風易俗,使人民生活更安康樂利。



更多龍山寺的由來


請參考~艋舺龍山寺網站



這是去年拍的所以慶典活動已經結束了





「一府二鹿三艋舺」是台灣民眾熟知的古諺,用以形容清代台灣三大繁華的港口城市,


這三大古鎮,台南以「台灣京都」的古都文化而著稱,鹿港則有著名的古市街,而艋舺還有什麼呢?




艋舺沒有一條足夠份量的老街能像鹿港古街那麼具有歷史特色而可以反映其輝煌的歷史歲月。


台灣的首善之區在台北,但很多人大概都已忘記,台北的首善之區曾經在艋舺。




去年(98)八月底,剝皮寮老街歷經六年的整修,終於落成,正式開放供遊客參觀。


這條橫跨清代、日據(日治)、民國三個時代的老街,混合了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


成為一條足以代表艋舺市街歷史特色的老街。






剝皮寮老街,就位於今日萬華老松國小的南側,地址為康定路173巷,


老街北側的街屋與老松國小校園僅一牆之隔,南側的街屋則緊臨廣州街。




剝皮寮的歷史相當悠久,清代艋舺營就駐紮於此區。


老街離龍山寺不遠,是昔日艋舺通往古亭、文山的古道。


台北盆地東南一帶生產的物產運往艋舺須路經此地,而造就此地的繁榮。




清代嘉慶時代,此地地名為「福皮藔」,道光中期至清末,老街被稱為「福地藔街」,


日據時代則稱「北皮藔街」,「剝皮寮」一詞是台灣光復後才出現的俗稱,而沿用至今。


為何稱為「剝皮寮」呢?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因清代淡水河上游砍伐的樹木,


以及由福建福州進口的杉材運抵艋舺後,在此地進行剝皮,所以被稱為「剝皮寮」。


也有人認為,「剝皮」是剝獸皮,是因昔日在此地有宰殺動物製造皮革的產業。












學者考究「剝皮」地名,則認為「剝皮」與「北皮」台語同音,

應是由前者衍生而來的。至於起源為何,已難考證,而沒有定論。

「福皮藔」的地名,初見於嘉慶4年(1799)的店屋買賣契約,足以見證剝皮寮老街的悠久歷史。




日據時期,由於老街狹窄,路面寬僅三公尺,漸不敷時代需求。


日本人實施市區改正,在老街南側新闢了現在的廣州街,歷史悠久的老街退而成為新街後巷。




因應新路的落成,剝皮寮老街南側的房子紛紛將房屋立面改向廣州街。


因此在現在的廣州街上,可看到一整排日治時期流行的巴洛克風格的建築。




電影~艋舺拍攝點




老街店面轉向廣州街,使剝皮寮老街原本是兩兩相對的店面,


變成是前後相對,形成「半邊街」的景觀。


而臨廣州街的部份房子則將內部空間分隔為前後二個店面,


中間以天井相通,形成「兩店面」的建築外觀。




由於新街取代了舊街,因此面向廣州街上的房子也多為新樓房,


而老街的房子因處於後巷,繁華不再,較少改建,因此保存了較多清代民宅的建築元素。


這些都是剝皮寮老街的街景特色。




剝皮寮老街終於獲得保存,而老松國小旁也有了一座「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可供學童參觀學習。


「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艋舺古市也終於保有了這麼一條具有歷史意義的歷史老街,


可以榮耀及紀念她曾有過的繁華歲月。


















剝皮寮的介紹來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有時間您也來去走走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臻果 的頭像
    臻果

    蒲媽咪ㄟ旅行足跡

    臻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3) 人氣()